突变育种

突变育种自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用于加快开发和选择有价值的新型农艺性状,突变育种利用植物自身的基因组成,模仿天然自发突变过程。突变过程产生随机遗传突变,使突变体产生新的有用性状。

在传统育种中,最简单的方式就是选择具有期望特征的植物进行繁殖,同时消除或“剔除”具有不理想特征的植物。通常被称为杂交育种的另一种技术,对近亲或远亲但具有性亲和的亲本系进行慎重杂交,形成具有期望性质的新的作物品种或品系。这两种技术都涉及多代,往往耗时五年或更多时间,以消除不理想特征,形成需要的性状。

原子能机构与粮农组织联合,协助其成员国利用伽马辐射和X射线,发展并实施能够诱发植物突变的技术,从而大大加速育种过程。这类技术还利用相关生物技术识别并选择所需的突变。

一种更快且环保的工具

对于通过种子传播的自花授粉作物,突变育种以突变体的自体受精或自交为基础,直至在后代突变体中稳定地表现出期望的突变特征。通常情况下,需要与原始无突变基因型(决定其具体特征的细胞DNA序列的一部分)回交,以保留其有利特征。

突变育种建立在诱发突变突变检测的基础上,具有多种比较优势:极具成本效益、迅速、成熟且稳健。此外,突变育种是可传递的、普遍适用、无害且环保。有超过210种植物的3200多个突变品种——包括大量农作物、观赏植物和树木,已经在超过70个国家正式推广用于商业用途(来源:粮农组织/原子能机构突变品种数据库)。

植物生物技术在突变育种中具有重要作用。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强大的工具,可缩短形成育种突变系(总是能将某些性状传递给后代的植物)所需的时间。这是作物隐性基因(在遗传学中,指的是由于更显性基因的存在而导致其特征未表现出来的基因)突变研究中的一个瓶颈。

其中一种此类植物育种工具是双单倍体技术,即:使单倍体的染色体加倍,单倍体指每一对染色体只有一个成员的有机体或细胞。

另一种方法是识别与期望性状关系密切的分子标记,然后利用这些标记迅速识别这些性状。这种分子标记的发展和传播能够进一步加强植物突变育种方案,尤其是在诸如大米等主要粮食作物方面。

保持互动

通讯